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他的《韩非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对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现象,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社会上名声显赫的学派,是儒家、墨家。儒家造诣最高的,是孔子。墨家造诣最高的,是墨翟。 他在《韩非子 显学》一篇中写道: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也就是说,孔子之后,儒家八分,那么,对于八分之后的儒家,你了解多少呢?
这八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家为子张之儒。
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八儒之首。其派别主张多近似墨家而不同于墨家。
据《论语》和《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张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间困 ”。他秉性被孔子评价为孤僻偏激。子张之儒在道德伦理方面,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 • 子张》)的理想人格。孔子对他并不太满意,曾经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而荀子则在《非十二子》中骂子张是“贱儒”。 
第二家为子思之儒。
在春秋战国之际有两子思,一是孔子的学生原宪,一是孔子的孙子子思。都有可能是韩非所指的子思之儒,但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是孔子的学生原宪。
子思之儒的五行思想在孟子之儒中同样出现,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辟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后世合称为“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对宋明理学的“心性”之学,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