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中医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而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的。追其本溯其源,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就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之中。条分缕析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原本含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中医航船安装上指引正确航向的罗盘。 前文我们已经分析了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古人将四时五行并称,是因为四时即是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也不玄奥。这些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还有一年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份一样,是对与人体以及万物的生存化灭须臾不可离分的,运行在天地之中的“气”所作的时段划分。只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所代表的时间段落之功用相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还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的功能!比如,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直接对应,指示了在一回归年之中,按照每一行73天左右时段的更替过程。把这五个时段划分为十个月,命名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为干支中的十天干。再比如,在一回归年之中,北斗星绕北天极徊转360度大圆的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时钟表盘上的指针走完十二个小时一样走完十二个月。命名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八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对应!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原本是远古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法! 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是怎样被掩盖的 应该说,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甚至周秦这两个朝代以前,就已经逐渐被掩盖了。比如,在我们接触到的中医经典中,只有“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个季节”的内容,却很难找到十天干纪一年的十个月与十二地支纪一年的十二个月之内容。 顾炎武先生说得好:“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1]但是,即使是“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也不是人人都了解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是怎样创建起来的。《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了“十干所标示的天体位置,各自在不同的方向,求证这些天体之间的分离与聚合的位置,其范围是相当高远与空旷的,老百姓每天使用干支纪日,却不知道这种纪日方法是怎么制订出来的。”[2]夏商周这三代以后,天文学知识为国家天文机构所秘而不宣。特别是明代末年以来,官方天文机构管理混乱,工作人员马虎懈怠。到了明末清初,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知识几乎成为了绝学!比如,钦天监所发布的天文现象与制订的历法经常出现误差。“康熙七年四至六月,有所谓‘金星昼见’和京师、山东地震,十二月,在钦天监治历的法国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煊(吴明炫之弟)所造康熙八年《七政民历》内,闰十二月应是九年正月,又一年两春分、两秋分种种差误。吴明煊被罢职,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康熙八年,杨光先的历算被验证错误严重,终被革职。”[3]乘西学东渐之机遇,西方天文学知识乘虚而入!西方传教士不仅使用西洋历法改造中国历法,而且梦想把诞生于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据为他有。 据《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述,耶稣会士认为:中国本土的“五行说”和佛教“轮回说”由希腊传来: 有些概念是从我们西方哲学家那里得来的。例如,我们只承认四元素,而中国却很愚蠢地加进了第五个。根据中国人的理论,整个物质世界(人、动植物以及混合体)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和德谟克利特及其学派一样,他们相信世界的多重性。他们关于灵魂轮回的学说,听起来很象毕达哥拉斯的学说,只是他们加进了许多解说,产生了一些更糊涂、更费解的东西。这种哲学似乎不仅是从西方借来的,而且实际上还从基督教福音书得到了一线启发[4]。可见最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是把当时中国人推崇的五行学说当作炫耀他们自身文化价值的宝物的。 尽管在中医学界,从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到明代张介宾的《类经》,以至清代作为官方所规定的医学教材《医宗金鉴》,都是将阴阳五行解释为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大之无外,细入无间”[5]的天地之气,用老百姓都知道的语言来讲,就是人人都能直接感受到,并生活于其中的昼夜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但是,由于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星象学知识逐渐被西方天文历法星象学知识所替换,导致有关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北极、北斗、二十八宿等星象、历法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知识几乎全部淡出,这就使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到清末民初,学术界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究竟是指什么,就更说不清楚了。尤其是今天的的中国学术界,反而出现了有的学者将阴阳解释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有的学者将五行解释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元素;有的学者则干脆就说阴阳五行是伪科学[6]! 至于“八卦”,也称卦经。则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图形,即人们熟悉的太极八卦图。在现代,有的辞书认为,“八卦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占卜。” [7]有的辞书认为,“八卦中的乾坤(天地)为父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其余为六子。乾坤生六子说明世界生成过程。其对立卦象阴阳两爻互易表示事物变化,其卦序表明宇宙万物的多种模式。八卦是中华民族幼年时期思想模式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 [8] 说到“干支”,学术界则比较推崇65年前,郭沫若先生所著《释支干》的解释。《释支干》认为:“关于支干解释,自汉以来如《淮南子》、如《史记》、如《汉书》、如《说文》,虽均有所尝试,然皆据后来之字形字义以作望文生义之臆测,故了无一当”。 郭沫若先生就文字而论文字,从甲骨文之初形,考证得“甲、乙、丙、丁”乃是产生于渔猎社会的一组最早的文字系统。他证释“甲”是鱼鳞、“乙”是鱼肠、,“丙”是鱼尾,“丁”是鱼之眼睛,四字通统从鱼而来,而鱼只有在渔猎社会时期才是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源,故得出“甲、乙、丙、丁”在文字发生学上当是最古老的一组文字。郭沫若还对“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字作出了详尽的考释,指出它们是一组器物之象形,且多系古人所用之武器。“戊为戚,己为缴,庚为钲,辛为剞 为削,壬为镵,癸为戣” [9]。“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10]。 天文学史专家郑文光先生的《中国天文学源流》,则反对“十二地支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说法。认为,十二个朔望月的十二组星象是十二支文字及其内容的起源[11] 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可以说是莫衷一是。尽管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的老百姓,对阴阳五行八卦,即木火土金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些名词并不感到陌生,但是真正能够运用无可辩驳的论据来解释这些名词原本含义的人,却实在不是很多。 笔者从本真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医学、羲学(伏羲之学)、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以及有文字记载的被承传了五千多年的干支历法及其功能与作用来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所测定的规律性天体运动,以及与此直接对应的地面上气象、气候、物候等知识之中! 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只能还原到二十四节气 中医所讲的阴阳思想,是来自天地之中的“气”之基本自然规律(参见《气,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 阴阳五行、八卦之类名词原本含义的被掩盖,成为研究中医学,包括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专业人士和想了解中医学,包括了解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一般人士,难以弄懂中医学术理论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症结所在。现代医学用还原论的方法,将本学科的名词术语进行精确的表达与阐释,中医学难道就不能用还原论的方法吗?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因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故中医学的还原,绝对不能还原到现代医学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而是应该还原到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则只能还原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则是由二十八宿这一圆形天道划分出来(见四方干支、二十四节气对应二十八宿图)) 1.古人一定不会以为木生火即钻木可以取火,水生木即树木得水才能繁荣 早在民国时期,恽铁樵先生就批判了以往解释五行生克的庸俗偏见,明确指出:古人虽然愚笨,但是一定不会以为木生火即钻木可以取火,水生木即树木得水才能繁荣等等。《内经》中反复谈五行是由于“内经认定人类的生老病死全都禀受四时寒暑的支配,故以四时为全书之总骨干。四时有风寒暑湿之变化,则立六气说以属之于天,四时有生长收藏之变化,则予五行之说以属之于地。五行、六气都是用来说明四时原理的。”人体的脏腑、经脉、气血运行直接与阴阳五行相参相应,由人体肝心脾肺肾的脉象体现出来。即“春脉玄、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谓四时之经脉也。”恽铁樵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人内经所讲的五脏不是血肉的五脏,而是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没有一句话可以读得懂。”[12] 恽先生非常清楚五脏与五行的关系,唯一欠缺的是没有能够说清楚五行与四时究竟是一种什麽关系,没有能够说清楚五行究竟是什么事物。如果当时恽铁樵等学者把中华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的阴阳五行准确含义予以证实,把五运六气的内涵讲清楚,把寸关尺理论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关系说明白,那么,西医规范、改良中医的措施就很难施行。但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学术水平,恽先生要想透彻的讲明并让学术界认同这些知识的科学性,也确实很难做到。因为能够证明阴阳五行本来面目的彝族十月历还没有被发现,应该在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中探询阴阳五行科学依据的路子还没有被开拓出来! 2.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彝族十月历 “1982年,刘尧汉、陈久金、卢央发表《彝族十月太阳历》[13] 和《世界天文历上具有特色的彝族十月太阳历》[14[等文章,介绍了彝族古代曾经使用过将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历法,并论述了它在历史上的科学价值。”[15]
彝族十月历是解放前,一些非常闭塞的地区仍在行用的非常古老的历法。这种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36天。用土、铜、水、木、火分别配以“公母”纪月。彝族人称这十个月为十个“补摩”(公母),用土公、土母、铜公、铜母、水公、水母、木公、木母、火公、火母来纪这十个月,见表1。这十个月分为五季,夏季为土;秋季为铜;冬季为水;春季为木;春夏之交为火。汉族以春天为木,夏天为火,秋天为金,冬天为水,夏秋之交为土。二者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土、铜、水、木、火即是汉族的阴阳五行,因为汉族所说的“金”最早就是指“铜”。公母、天地和阴阳则是同义语[16]。 表1彝族十月历法补摩与五行、五季对应表 陈久金先生还在《天干十日考》中证实了:十干在古代是用来纪十月历的十个月名的[17]。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彝族十月历是依据夏至和冬至来制订的,与月亮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历法将一回归年分为阳、阴两个半年:从冬至到夏至为阳年;从夏至到冬至为阴年。它以土公月为一岁的开始,以夏至为月首。即一月为土公,二月为土母;三月为铜公,四月为铜母;五月为水公,六月为水母;七月为木公,八月为木母;九月为火公,十月为火母。用十二兽名(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来纪日,鼠日为首日,猪日为尾日,每十二日为一轮,每三轮为一个月,每三十轮为一年。“补故”(夏至)过大年(3天),“补久”(冬至)过小年(2天)。每四年之中有一年的大年和小年都过3天,称为“双大年”[18]。 表2十干纪十月历法与 阴阳、五行、五季对应表 经自然科学史专家陈久金先生考证,彝族十月历就是四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曾经行用过的,中国最古老的历法[19]。彝族十月历则承传了这一历法。而且彝族十月历的五行配公母,与汉族的阴阳五行配属五季基本一致。十干纪十月的历法与阴阳、五行、公母、五季的对应关系见表2。 3.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不是我们现在行用的依据月亮的圆缺规律而制订的太阴历。它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月份,冬至在子(11)月的正中,每两个节气为一个月,每个月30天左右。这一历法,是将一回归年等分为十二个月,再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其空间依据是在地球上所观测到的一回归年之内,北斗从东到西旋转一周天的规律(参见表3)[20]。 表3 十二支所纪十二月份对应二十四节气表 《素问》记载了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划分为六个季节: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气历》[21] 。《难经•第七难•论旺脉》则阐释了“天时有季节气候的不同,脉象亦有大小阴阳的变异,就是说当令之时应得当令之脉方为正常的现象。”并将人体三阴三阳经的脉象,与这六个季节直接对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阐释[22](见表4)。 表4 六经旺于一年的脉象时日表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就是《素问.阴阳别论》所说的与人体十二正经直接对应的十二个月,即“春季划分寅卯辰,夏季划分巳午未,秋季划分申酉戌,冬季划分亥子丑,总共十二个月。十二脉,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十二脉与气数直接对应,所以与天地之气相互感应。”[23](见表5) 表5 十二支与十二正经直接对应表 4. 阴阳五行八卦起源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与彝族十月历息息相通 陈久金先生还在《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中,详细分析了彝族十月历的五个阳月、五个阴月与河图洛书中十个数字中五个奇数、五个偶数的直接对应关系,认为阴阳五行八卦起源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起源于彝族十月历(参见后文:《“古太极图”是天地呼吸的抽象之象》)[24]。 5.“十干”、“十二支”与“八卦”,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 “十干”、“十二支”、“八卦”共同诞生于羲黄时期,它们与四时、五时一样,都是以天地之气的根本特点与性质----阴阳五行为基础,对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分时段考察与标记,也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 十干所纪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历法,就是《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的:“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脾主长夏,……其日戊己;……肺主秋,……其日庚辛;……肾主冬,……其日壬癸。……”其中的甲乙日、丙丁日……,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素问》的主旨就是五脏之气与五季之气相通。 与阴阳五行相通的五季,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五;与八卦相通的八个主要节气,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八;十干所纪的十月历,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十;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历,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十二。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都被古人称为气数,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都能够在二十四节气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对反映在物候、气候、气象、星象中的天地之气运行规律进行的完整标识。作为中医学术理论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直接对应,是因为人体气血的运行系于天地之气的运行,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所以,洞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科学依据(见后文《二十四节气原本不是太阳历》),是透视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中医学术理论全部科学依据的根基。 三、“十干”、“十二支”的物候依据 物候,是生物的周期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生物的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动物的冬眠等。根据《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说文解字》等古籍对十天干、十二地支的解释,天干释义,亦有拟于人体者。如“乙承甲象人頸”“丙承乙象人肩”“丁承丙象人心”之类,然而这样的拟于人体者,却是不了解“天人相应”是指“天地之气与人体气血运行”的相互感应,而不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直接感应。 “甲象人头”是从《说文》才开始如此解释的。“甲乙象人头、颈,其内涵是套用甲乙木-春,与肝气相通;“丁承丙象人心”、是‘丙丁’火-夏,与心气相通。 《晋书天文志上》:“吴太常姚信造‘昕天论’人为灵虫,形最似天。今人颐前侈临胸,而项不能覆背。近取诸身,故知天体南低入地,北则偏高。”意思是比喻地体的正面(北半球)无法看到地体的背面(南半球)。天干、地支的原始意义及其排列序位,是指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代表万物产生、发展、壮大、消弱、灭亡、更生的整个过程。比如《说文解字》解释“甲”:“东方之孟阳之气萌动”等,天干配属阴阳、五行、时间、方位、季节、颜色、气味、音律、八卦、河图洛书、脏腑等等,体现了这些事物之间因为受天地之气制约,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尤其是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比如彝族十月历以夏至为开始, 表6 古籍记载《十干对应天地之气生长化收藏现象图》 对应“十干”所纪的月份则为戊月(土公月),顺而序之为:己月(土母月);庚月(铜公月),辛月(铜母月);壬月(水公月),癸月(水母月);甲月(木公月),乙月(木母月);丙月(火公月),丁月(火母月)。其中乙月则正值清明、谷雨、立夏这三个节气,“乙”字则象形于从晚春到初夏时节的草木弯弯屈屈生长出来,因为阴气还比较强,所以生长比较受压抑。十天干所纪一年分十个月,万物受天地之气主宰的生长过程见表6;十二地支所纪一年分十二个月,万物受天地之气主宰的生长过程见表7[25]。《三命通会》则比较详尽地分析了十干所代表的物候特征,指出: “甲乙其位木,行春令。甲乃阳内而阴尚包之,草木始甲而出也。乙者,阳过中,然未得正,方尚乙屈也。又乙轧也。万物皆解莩甲,自抽轧而出之。” 表7 古籍记载《十二支对应天地之气生长化收藏现象图》 “丙丁其位火,行夏之令。丙乃阳上而阴下,阴内而阳外,阳丙其强,适能于阴气其丁。又丙,炳也,万物皆炳然著见而强大。” “戊己其位土,行周四季,戊阳土,己阴土。又戊茂也,己起也。万物含秀者,抑屈而起也。” “庚辛其位金,行秋之令。庚乃阴干阳更而续者也。辛乃阳在下,阴在上,阴干阳极于此,庚更故也。” “癸壬其位水,行冬之令。壬之言任也,壬乃阳生之位,壬而为胎,万物怀妊于壬。癸者揆也,天令至此,万物闭藏,怀壬于其下,揆然萌芽,此天之道也。” [26] 中医学术理论根系示意图 四季(气)、五季(气)、六季(气)、与八卦直接对应的八个主要节气、十干纪十个月、十二支纪十二个月,这些对二十四节气的不同划分方法,自有其不同的理由与根据。这些不同的理由与根据,都存身于古代中国天文学实实在在的时间、空间、星象、物象、气象、物候变化规律之中。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节律也属于物候,中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与阴阳五行、干支直接对应,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客观性、科学性。 四、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中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与阴阳五行、十干、十二支等密不可分, 如果把中医学术理论比做一棵大树,那么阴阳五行就是这棵大树的根。作为“根”的每一行与每一对脏腑及其所属的经络直接对应。如木对应肝、胆;火对应心、小肠;土对应脾、胃;金对应肺、大肠;水对应肾、膀胱(见中医学术理论根系示意图)。 五脏五腑十经与十天干、阴阳五行直接对应,阴阳五行与春、夏、长夏、秋、冬直接对应(见表8)。 表8 五脏五腑十经与十天干阴阳五行、五季直接对应 八卦与奇经八脉直接对应。奇经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而且与正经在人体多处相互交会,因而奇经八脉有涵蓄十二经气血和调节十二经盛衰的作用。作为中医学的脏腑、经络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直接对应,阴阳五行八卦、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都是由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由此可知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才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这“根”深深扎在古代中国天文学与古代中国传统科学的沃野之中。抛开古代中国天文学,抛开古代中国传统科学而奢谈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就象是去掉具备滋养功能的沃土,只剩下中医学这棵大树就会丧失其勃勃生机一样,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28]。 五、公理、婆理,需要实实在在的古代中国天文学知识来评定真理 无论是研究,还是粗疏地阅读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知识,都会遇到被叫做十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被叫做十二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由这22个字符组成的干支系统,甲子、乙丑、丙寅……壬戌、癸亥的干支60一周(见表9),也就是中国老百姓都熟悉的“生辰八字”,实质上就是用于体现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的纪时方法。比如某人1968年8月8日8时出生,用干支60一周的纪年月日时来表示,即为戊申年、庚申月、庚戌日、庚辰时。这实在是颇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地域文化纽结。彝族人民则用神话的形式记载了这种纪时方法:年树十二棵,表示十二年;一棵十二枝,表示十二月;一枝十二花,表示十二日;一花十二瓣,表示十二时。”[29]证实了这一历法行用时代的久远。 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就是按照干支60一周纪年;中医的时辰治疗学“子午流注”就是按照干支60一周纪年、月、日、时。而且,这两套理论都是最能体现中医科学性的精华。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是描述天地之气的节律----常规与突变,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产生影响的机理。《黄帝内经》一再强调的“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其中“年之所加”就是指年复一年的节律。使用干支60一周纪年的五运六气就是用来标识年复一年的特定天文现象及其气候、物候特征----节律的。 表9 干支60一周表1甲子 | 2乙丑 | 3丙寅 | 4丁卯 | 5戊辰 | 6己巳 | 7庚午 | 8辛未 | 9壬申 | 10癸酉 | 11甲戌 | 12乙亥 | 13丙子 | 14丁丑 | 15戊寅 | 16己卯 | 17庚辰 | 18辛巳 | 19壬午 | 20癸未 | 21甲申 | 22乙酉 | 23丙戌 | 24丁亥 | 25戊子 | 26己丑 | 27庚寅 | 28辛卯 | 29壬辰 | 30癸巳 | 31甲午 | 32乙未 | 33丙申 | 34丁酉 | 35戊戌 | 36己亥 | 37庚子 | 38辛丑 | 39壬寅 | 40癸卯 | 41甲辰 | 42乙巳 | 43丙午 | 44丁未 | 45戊申 | 46己酉 | 47庚戌 | 48辛亥 | 49壬子 | 50癸丑 | 51甲寅 | 52乙卯 | 53丙辰 | 54丁巳 | 55戊午 | 56己未 | 57庚申 | 58辛酉 | 59壬戌 | 60癸亥 |
子午流注则是中医按时辰进行刺灸的学术理论与方法,这一思想可以 追溯到《内经》以前,金·阎明广先生在其所著《子午流注针经》《序》中说:“非得《难》、《素》不传之妙,孰能至此哉?”如果不是得到了《难经》、《素问》没有传下来的奥妙原理,哪一个医生的医术造诣能够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呢?阎先生还在此书《流注经络井荥图》中指出:“经气在内主宰五脏,在外支配四肢,联络末节,针刺的本质、现象与规律,是以经脉为开始。若通晓经脉原理,则了解行气运行的部分,熟悉每条经脉的长短,血气的多少,运行的逆顺。祛除邪气追逐正气就有限度,补虚泻实就有准则,如此治疗才能万无一失。” [30]因为干支60一周纪年、月、日、时,是标识每时每刻人体气血运行节律的,所以如果想对中医学、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与应用,如果不清楚由这22个字符组成的干支系统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就会寸步难行! 然而,现今学术界所展示的干支系统文化信息却是相当混乱的。比如同样是考证干支原本含义的学者,同样是在《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说文解字》等古籍及考古学中求证,各自的结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郭沫若先生《释支干》的解释说“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天文学史专家郑文光先生《中国天文学源流》,则反对“十二地支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说法。怎样才能确定谁的结论更接近,或者说就是正确的呢?!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相关知识,来评定孰是孰非!20世纪80年代中期河南濮阳古墓出土的六、七千年以前用蚌壳摆塑的北斗、苍龙、白虎天文星图,则毋庸置疑地证实了十二地支为中华民族所独创!一些迷信西方文明的知识精英,总是力图去外国的科学文化中寻找能够拯救中医学、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救星”,以为好的科学文化,“在东家,在西家,就是不在自己家!”古代中国天文学完全可以证明,与十二支有关的天文科学累累硕果,就在我们中华民族自己家! 研究中医学与中华传统科学文化的文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道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算作是有理吗?!不拿出无法被驳倒的天文学、中医学、文字学、考古学、羲学、易学等各科知识,来对各种说法进行证实与证伪,就很难说是找到了真理!天文学是中国传统科学的领先学科,中医学则是中国传统科学的最后保留学科。尤其是中医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筋骨相连,除了脏腑、经络的命名与古代中国天文学制订出来的历法直接对应之外,针灸学中很多穴位诸如“璇玑”、“天突”、“太阳”等命名,也是与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对天体的命名如出一辙。因此,只有透析中医学术理论的脏腑、经络等学说与阴阳五行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透析古代中国天文学所建立的观测体系以及据此制订历法的原理,才能真正还原中医学术理论,客观全面地展示出中医学术理论的科学依据。惟有运用这样的方法探究得来的真理,才能够明明白白的为中医航船安装上指引正确航向的罗盘!同时还能够为本真中华文明知识的研究、阐释与传播扫清障碍,开拓更加深广无垠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同治壬申湖北书局重雕三十二卷本.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卷之三十·天文 [2]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上下),上海,商务馆,1931年:338页:“十干之日,各在一方,徵其离合,事亦寥廓,呜呼远哉,百姓日用而不知尔。” [3]谢景芳.杨光先与清初“历案”的再评价.史学月刊.2001.2:2 [4]转引自李天纲.天儒同异: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学说述评.明清史.1997.3 [5]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附遗文内经明堂·据西村舍丛书本排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 何昨庥:为什么必须批评和揭露伪科学?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8月号:37-45页 [7]《辞海》[M]1989:711 [8]张其成.易学大辞典.北京华夏社,1992:14 [9]罗建中.郭沫若对地域文化的科学审视——纪念《释支干》发表65周年.郭沫若学刊.1997.1 [10]方李莉.“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阐释.民族艺术.2007.1 [11]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中国科学出版社,1979:120页-132页 [12]民国·恽铁樵·群经见智录[M]·五行之研究:“古人虽愚,必不以为木生火即钻木可以取火,水生木即树木得水而荣。”“内经认定人类生老病死皆受四时寒暑之支配,故以四时为全书之总骨干。四时有风寒暑湿之变化,则立六气说以属之于天,四时有生长收藏之变化,则予五行之说以属之于地。五行、六气所以说明四时也。” “古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 [13]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4]见民族学报,1982年2期 [15]阿苏大岭,马立山,金古五斤,彭强兴.关于云南小凉山彝族十月太阳历的调查及其初步分析.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卷第三期1984:261-265 [16]陈久金.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J].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1986(5):15—30 [17]自然科学史研究(京)[J].1988.2:119-127 [18]阿苏大岭等.关于小凉山彝族十月太阳历的调查及其初步分析.自然科学史研究(京)[J],1984.3:261-265 [19]陈久金.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自然科学史研究(京)[J].第1卷第2期,1982;夏小正新解·农史研究[J].第1期,1983 [20]张宁,张建芳.试论十二支的赤道属性.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期.》 [21]秦广忱·中国古代一项特殊的农业季度问题----论《素问》的农业季节历·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4期(京):333-341 [22]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难经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17页 [23]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上下),上海,商务馆,1931年:43页 [24]4陈久金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J]·1986.5:15 [25]表5;表6,引自张其成.易学大辞典.北京:华夏社,1992:556-557页) [26] 引自:张其成.易学大辞典.北京:华夏社,1992:556-557 [28] 张建芳.试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2003年.中医杂志〈增刊〉:58页 [29]西南彝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395-396页 [金·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李鼎,李磊校订,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25页:“经气内干五脏,外应支节,针刺之道,经脉为始。若识经脉,则知行气部分,脉之长短,血气多少,行之逆顺。祛逐有过,补虚泻实,则万举万全。” |